什么情况下孤独症儿童可以上幼儿园?
1.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具备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能自己独立拿勺子吃饭、端餐盘,独立入厕,大小便后洗手、吃饭前洗手,自己穿脱衣服与鞋子、独立入睡等。
2.有需求时能简单的表达,回应他人的问题 对自己的生理需求能简单表达,比如想上厕所,想要哪个玩具,口渴了,肚子饿了等需求时能告诉老师。同时,也能对老师的问话做出简单回答。
3.有良好的常规反应能力和集体反应能力 儿童知道上课要安静,一直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不能大声自己说话,打扰周围小朋友,不能低头自己玩自己。听老师指令能够执行,老师对所有小朋友说话的时候,儿童要做出反应,比如:“站好队,准备去洗手,吃饭了。”儿童就会排队,一起去洗手。
4.对他人的身体接触不反感,挑食不严重 孤独症儿童不同程度存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觉障碍。幼儿园各种活动会引发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上幼儿园之前脱敏训练,减少行为问题。还会因为饮食刻板,造成儿童营养不足。家长可以早期扩展孩子味觉,对各种质地、颜色、味道的食物进行训练,从少量开始,通过行为管理的策略慢慢增加。入园后看幼儿园每日食谱,提前告知儿童。
5.没有明显的情绪、行为问题 在情绪上,我们不能要求儿童一直没脾气,重要的是儿童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园对于儿童情绪的容忍是有限度的。例如,老师可以允许孩子哭一会,或者大喊几句,但是不能允许儿童乱跑去抓碰其他小朋友;老师可以允许儿童生气一个人走去角落不理人,但是不能允许儿童乱扔乱砸。
6.有一定的变通能力 孤独症儿童很刻板,难以接受环境及周围的改变。幼儿园一日流程虽然大体上比较固定,但每天的细节都不尽相同。“昨天我们在户外活动,今天天气不好,需要在室内活动,如果儿童不能变通,执意要去户外活动,怎么办?”在普通环境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儿童的变通能力很弱,一点平常的小变化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不利于融合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儿童的泛化能力,灵活训练,可以提高变通能力。

- 上一篇:请查收!无语言孩子专属干预训练清单!
- 下一篇: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社交小游戏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