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越读越消极?如何破局 <自闭症测试>
言归正传,谈谈读书吧。其实阅读的状态其实就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如果什么都盲目相信,有句老话:信书不如无书。我个人学习的时候,总是从和作者交流的角度去阅读。作者再厉害,我也不会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我看的更多的是作者是怎么想的,作者对这件事的立场是什么。我会把书中的内容重新叙述一遍,来整理自己的内容,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推荐《我要飞上天》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从已经接近成年人的户田直树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无法表达的澎湃的内心活动,去接受和包容孩子目前可能不合适的状态,去真正关心他的感受,共同面对,而不是从一个问题孩子的角度去指责和责怪孩子。
另外,我想给你一个建议。阅读时,一定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书中的观点。如果你在半山腰,你实际上看不到山的全貌。你可以愿意和作者对话,向作者学习,甚至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专业,或者认知角度的局限性,把书和书的内容作为一种刺激,来整顿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把书中的一句话当成真理。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再来说说读书这个话题。我个人给你推荐了三四十本书,整理了30本电子版,打包给你。如有需要,请在微信官方账号后台回复:我想看书,获取书籍链接。
而且确实很多作者接触的都是比较严重或者还存在问题的孩子,或者年龄比较大的,所以难免用比较悲观的语气来描述这件事情。记得当时和易春丽老师聊天。她说她刚研究这个事情的时候,心理学没有发言权。愿意咨询她的都尝试了其他方式,孩子也相对大一些。她被发现时态度很随便。后来出了点成绩,找她的人才相对多了。
我经常批评不同书中的观点和缺陷。阅读更多的是关于作者的主旨和上下文,而不是细节。读书是一个越来越瘦的过程。
谈谈自己圈子里的一些书和自己的感受。其实这些书的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简单介绍几本书:
我曾经说过,比如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因为掉了冰淇淋而哭。家长的处理方式是:别哭了,你再哭我就打你。长期被这样对待的孩子,注定了他们只敢压抑自己的内心,通过逃避来逃避痛苦,无法真正通过沟通来保护自己,解决问题。
“世界上只有你”的观点:孩子所有的问题和行为都有自己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对孩子的误解造成的。只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能帮助和影响他们。
但其实我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能认真看推荐的书,但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无论我看哪本书,都有家长能看到让他们绝望崩溃的书,即使我觉得最积极的是《再依恋》《世界上唯一的你》《第七感》《我要飞上天》这些都需要大家理解孩子未表达的心理状态。而且不在少数。今天我来讲这个话题,是因为4班一位家长的提问。
所以我看书的时候,往往只看目录,然后找到需要看的章节。看完之后,如果觉得作者真的不错,有兴趣,我会从头开始看。
我理解这种感觉。其实很多家长给我反馈。他们看书,看到的都是负面的细节,越看越悲观。重建依恋就是这样,世界上唯一的你,我要飞上天,更是这样。毕竟,户田直树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因为大家读书的时候,主要受网络、医生、媒体、传媒的影响。即使书的整体理论体系是正面的,一旦看到一些悲观的细节,就是这个标签在为书中的一句话考验孩子,而作者自己的悲观观念对这件事的影响,总是以最坏的结果打击自己。
关于这个话题,我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我先把我当时给出的答案贴上来。
以上仅为个人片面观点,仅供参考。
事实上,所有的书都充满了作者的个人偏见。即使《人类简史》里的赫拉利,叔本华,鲁迅,卢梭,各种大哲学家,其他所有人,我也不会因为他的名气就完全接受他们的观点。我会考虑的。只是概念的逻辑脉络不同于跨学科的经验。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习惯阅读哲学的思维训练。
其实你会发现,我们认为是所谓“自闭症”孩子典型特征的问题行为,其实是所有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用问题的眼光看着他,恶意的阻止他,因为如果用大吼大叫、打骂等粗暴的方法压制孩子,看似孩子害怕解决问题,其实是为更大的问题埋下了炸弹。
其实无论作者是谁,都一定有个人的局限性。作者用心良苦,用心表达。但他对不同事物的期待和看法是有差异的,那么多好书,但他们的看法有时会有偏差,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父母自己去判断了。这也是中国古语“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接纳孩子,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无论孩子是被逗乐了而没有察觉,还是因为感觉到被指责而表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不满,还是因为其他事情,我们都需要感知孩子的内心感受,理解和认同他目前的感受,根据目前的情况和经历建立情感联系。孩子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喜爱后,他的情绪其实也会得到缓解,这时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重建依恋的观点:孩子的问题在于他们有一些敏感的特质,后天的创伤环境和经历导致了类似于儿童抑郁和创伤应激障碍的暂时性现象。父母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因素。父母状态调整后,家庭陪伴可以重新建立亲子关系,这是孩子重新发展的基础。
遇到问题并不可怕。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是帮助和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但是,如果你不顾孩子内心的感受,认为这都是孩子的错,并试图粗暴地制止和压制,其实会导致孩子内心更大的问题。
其实对于过度敏感悲观的家长,我个人建议多读一些经典的书籍,里面有全世界公认的好的育儿理念,比如《积极管教》、《去情绪化管教》、《直觉育儿的力量》、《儿童心理学》、《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捕捉孩子敏感期》、《爱与自由》、《当我遇见一个人》等等。
这个时候,无论是让孩子意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他的行为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他实在不可能体验到适度打人的后果),然后让他对自己的问题负责。我们将演示如何正确表达他的愤怒、不满和其他负面情绪,并让他人理解他的感受。这才是应有的状态。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