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训练:明星儿童社会化的关键 [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
宁在3岁零4个月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但奶奶始终不忍心用“傻子”来形容这个漂亮的孙子,但与正常孩子相比,他实在太“特别”了。
例如,有人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一顿美味的早餐。”一般缺乏同理心的孩子连回答都不会,因为他可能不明白对方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就是想分享他吃的“超级好吃的早餐”,而有同理心的孩子会抓住这一点,马上问:“你早上吃了什么?”然后和你的伙伴讨论你是否喜欢这种早餐。
共情训练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对他们来说,共情能力的训练包括对细节的观察、对情绪的认知、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基本人际关系的互动等多种内容和技能,对他们的社会适应和独立自理能力极其重要。
不同于一般心理学枯燥的理论,下面这个短片是用可爱的动画和简单易懂的语言带出来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能对他人造成完全不同的意义和情绪”。形象地解释共情的四个特点:“接受别人的观点,不评论,认同对方的情绪,努力与他人沟通”。
共情可以让孩子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情绪感受,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应对。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自闭症个体来说,共情从控制个体行为到促进社会融入和独立生存都是很有帮助的。
显然第二种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因为你理解他的感受,提供替代方案。
“共情”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自闭症患者很难通过对方的面部来“猜测”对方的想法或“判断情绪”,因为这与他们社交困难的核心表现密切相关。
很多自闭症儿童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在普通的社交中很难接话。所以,谈话总是在一问一答中尴尬地结束。
这种“特别”体现在宁宁生活的所有细节中。比如他突然情绪大起大落,哭闹泼水,经常不受控制的跑推搡搡,等等。这个自闭症孩子的到来,总是让整个家庭处于一种争斗的状态。外出乘坐地铁时,如果车厢里人太多,孩子会感到烦躁。他习惯性地转身,晃腿,发出奇怪的声音来发泄情绪。旁边的人盯着他,嘴里嘟囔着“没文化”。此时的宁宁还在自得其乐,睁大了眼睛,完全不理解别人的拒绝和嫌弃,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家人的尴尬和羞耻。
当我们把共情仅仅理解为移情时,它实际上只发生在大脑中。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不是“走神”,但如果是同理心,那就不一样了。当我们改变位置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当我们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时,我们会思考,然后行动就会随之而来。
你是孩子的模仿品。孩子可以模仿你的表情,你说的话,你的动作,你的情绪,你对情绪的反应。这些都是同理心的基础。
一些科学家认为,同理心在1至3岁之间发展迅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社会交往对象是照顾他的人,如他的母亲、父亲、祖父、祖母等。因此,亲子互动的早期模式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两个常见的问题:一是不要揣测孩子的动机,比如“你以为你哭了我就能答应你吗?”而是真正理解孩子情绪的表达,说“因为我没有给你你想要的,你才难过。”
共情是情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自闭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精心培养的部分,也是他们在后续成长和自立过程中需要的核心生活品质之一。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想吃糖,我不给你吃,对吧?”我现在不给你糖果,因为你今天已经吃了两个了。你明天可以吃糖果。现在,先吃一根香蕉怎么样?"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说过这句话。希望很多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及时安慰哭闹的朋友,想到他们的哭泣和失落,不要再轻易抢夺对方的玩具或推搡对方。
首先,作为父母,要有同理心。我们和孩子相处,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情绪,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争吵,哭闹。回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玩假装游戏,假装小狐狸抢小兔子的玩具,孩子玩小兔子,家长玩小狐狸。让孩子体验玩具被抢时的感受。鼓励孩子思考:如果狐狸想玩玩具,它还能做什么?
科学界普遍认为,模仿是儿童学习情绪反应模式的重要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积极、敏感地回应孩子,鼓励孩子体会别人的情绪,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孩子诚信做人。可以尝试以下具体做法。
父母应该主动讨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坚持给孩子读,告诉他们“我累了,有点心烦,想休息一下。”你明天还会学习吗?“孩子更能理解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比如用不同的颜色搭建一个乐高塔,孩子可以妥协,用没有颜色变化规则的乐高来搭建。而未受训练的一组,则因为孩子自身的兴趣狭窄或刻板的仪式而忽略了与同伴的合作,一直坚持按照红蓝绿的顺序造塔,却忽略了部分乐高积木不一定有要求的颜色,导致团队无法完成任务。
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感情,而不仅仅是自己的。而且,同理心是需要表达的。
心理学家认为,共情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和道德感的来源,对调节人际关系和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同理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情感能力。是孩子良好性格乃至未来人生幸福的重要驱动力。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在一项关于亚斯伯格儿童社交能力的研究中,经过共情训练的儿童往往能够在相同的任务上与同伴合作,放弃对一些细节的过度依恋,以促进任务的完成。
比如乐乐以前不管孩子的玩具就抓孩子,差点从幼儿园辍学。为此乐乐的治疗师对乐乐进行了近三个月的绘本阅读和角色扮演训练,让他充分体会到了被抢玩具和抓伤所带来的悲伤、沮丧和恐惧。之后乐乐抓小孩抢玩具的行为明显减少。即使发生了,他也会在提醒下把玩具还给孩子。
宁今年6岁,眼睛很好看。她看人的时候,眼里总有一种胆怯感。在奶奶的鼓励下,他会用颤音和人打招呼。如果他相处的时间长一点,可以在你面前轻轻的背一首儿歌。这让宁宁的奶奶很得意:“你看他表现得这么好,像不正常,没文化吗?”
比如孩子想吃糖,你不肯给,孩子就哭。一种方法是对孩子说:“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一颗糖吗?哭也没用。别以为你哭了我就能答应你。”
父母在看绘本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玩假装游戏。让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分配角色,边演边讨论人物的想法和感受。还可以用游戏“还原”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场景,帮助孩子理解他人。
同理心,也称移情,是指站在对方立场上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如果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自闭症儿童会更容易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表现出自我管理,从而降低不当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具有共情能力的儿童在任务遇到困难时,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或者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这是每个自闭症孩子长大后在工作中独立的必备技能之一。
如果不知道原因,就问孩子:“你为什么这么难过?”如果孩子什么都没说,那么你只能描述和接受孩子当时的情绪。你也可以说:“你在哭,你很伤心。来,让我抱抱你。”
思考,想象情绪,假装对情绪做出反应,也有助于培养共情能力。
正常人天生就有情绪,但要用文字来识别和命名情绪并不容易。识别别人的情绪就更难了,还要解读非语言符号,比如表情和动作。这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就更难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核心障碍。所以,父母经常和孩子交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很简单,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核心:缺乏同理心。
因此,通过社会对话建立的同伴互动可以很好地加强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对儿童的社会独立性很有帮助。
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宁宁奶奶经历过,相信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明星、父母、母亲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感受过。他们的孩子对外界的很多情感信息总是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往往孩子的反感,大人的异样眼光,窃窃私语,都被大自然“屏蔽”了。
有了这个第三方视角,孩子就能更好地理解“这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也更愿意思考“该怎么做”。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