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一词的由来 《智力发育迟缓》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前,大陆与台港澳没有交流,学术和信息交流非常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台、港、澳、台对大陆学术界的了解很少。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参考了外国的日文汉字和假名,使用了“自闭症”这个译名。在英文翻译方面,港澳台一直与大陆风俗不同,其中香港的翻译经常影响澳门和海外华人社区。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名字,前者翻译成“特朗普”,而中国的新华社用的是“特朗普”;这种病的名字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从香港翻译过来就是“亚斯伯格症”,从台湾翻译过来就是“亚斯伯格症”,而在mainland China则常用“亚斯伯格症”。比如激光这个名字直接音译为“激光”,中科院早就把这个名字规范为“激光”。至于日译汉字的假名,如术语、机构名称等,大陆学界通常不采用,有自己专属的名称,如“高机能/高机能”、“发达残障/发育残障”、“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
4.只有尊重历史,译名才能彰显其主体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2017年4月1日,《中国ll自闭症教育与康复产业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作者在序言中表示,他们根据国际通用的理解,将自闭症一词翻译为孤独症。据我所知,目前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普遍的。
众所周知,“自闭症”一词的翻译起源于日本。据旅日华人卢晓彤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称:“1943年,加纳(注:坎纳)发表了自闭症的诊断报告。近10年后,1952年Wasimi taeko Zi女士在日本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学会大会上发表了日本首例自闭症诊断结果,并开始引起关注。后来《加纳的儿童早期自闭症》被牧田伊藤先生引入日本学术界,《阿斯伯格的自闭症》被平井伸一先生引入……”
1938年,美国医生利奥·坎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特里普雷特出现了奇怪的症状。他称之为“案例1”。1943年,他根据陆续发现的其他10个类似病例,发表了著名的原创论文《情感接触的自闭症障碍》,详细描述了自闭症的临床表现。他描述的这11个孩子,和病房里其他确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孩子明显不一样。他们典型地缺乏社会交往的意愿,强迫性地表现出“极度孤独”和“坚持同一性”的特征。肯纳将这种疾病命名为“婴儿自闭症”】。至此,“自闭症”一词首次出现在英语世界的专业文献中,并有了现代意义。最初由R Kenner博士描述的这些障碍的特征仍然是世界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主要诊断系统(ICD,DSM)的基础。他也被学者们公认为自闭症作为一种不同于精神分裂症的独特疾病概念的创始人。
现实中“自闭症”一词有“孤独症”和“自闭”两种译法,导致实践中的误解和混用。医学界确实坚持使用“自闭症”或“小儿自闭症”的诊断名称,但是否如之前行业报告中所说的“有些医生不知道“自闭症”和“孤独症”是一回事”,我们无法做出推论。但是我们确实经历了一个普通学校负责资源教室的老师对这两个术语翻译的误解。当被问到“你们学校有自闭症儿童吗?”对于这个问题,她回答“我们学校有自闭症,但是没有自闭症”。名称翻译不一致确实会造成认知上的误解,影响科研成果的整合。
虽然“自闭症”一词在台港澳乃至海外的华人社区都有使用,但与最大的华人社区中国大陆相比,并不能说按照国际通用的理解就翻译成自闭症。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国使用汉语的主体身份问题。语言和翻译的背后,不仅有学术问题,还有历史文化因素。古语有云,路是蓝的,以此开导山林。这是中国自闭症研究前辈们耐心进取的生动写照,是他们在黑暗中召唤的第一缕曙光。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敬仰先贤,坚持“自闭症”一词的地位,恰恰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自豪感。
在中国大陆,诊断术语“自闭症”至少可以追溯到60年前的经典教科书《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该书由著名精神病学家纪明教授等人翻译,英国人W. Mayer-Gross、Eliot Slater和Martin Roth合著。书中所用术语的译名是“婴儿孤独症”。这本英国精神病学的经典著作自1954年首次出版以来,引起了全世界精神病学家的关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临床医生于1957年开始按照第一版进行翻译,并根据新发行的第二版进行补充,几年后于1963年1月正式出版。这段尘封已久的学术研究历史被杨小玲教授记录在他2007年的专著《解读自闭症》中。中国自闭症的病例报道始于1982年。陶国泰教授在《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婴幼儿孤独症的诊断与归因》的论文,报道了4个医学案例,奠定了他在国内孤独症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珍惜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术语的确立和采用都应遵循事物本身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都应继承历史,反映实践”,“只有尊重历史和语言习惯,译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对本民族的自信。”“没有历史知识,就很难说对历史和先贤的尊重,更谈不上对术语的认定和统一使用。”
其实“自闭症”这个译名是随着华南沿海地区开始直接翻印或引进港台出版物而传入的,不过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舶来品。
1990年,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小玲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儿童孤独症30例临床分析》发表在《中国精神卫生杂志》上。本文对1986年6月至1990年6月在门诊诊断的30例孤独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自此,自闭症逐渐进入广泛的学术研究、教育干预和公众视野。1991年10月,在杨小玲教授的倡议下,李牧等自闭症儿童家长和北京关心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北京自闭症儿童家长协会”,它就是1993年正式成立的“北京自闭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前身。1993年,田惠萍女士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自闭症儿童培训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院”。1994年,中国精神残疾人协会现任会长弘文(笔名:余若尘)在《光明日报》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孤独》,引起强烈反响。1995年,孙登科教授翻译出版了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洛娜·温(Lorna Wing)的专著《自闭症儿童——家长和专业人士指南》。这本书被誉为“极具实用价值的经典教材”,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关于自闭症的专著。同年,他引进并与杨小玲教授共同主持修订了由北卡罗来纳大学TEACCH分院开发的《心理教育概要》(PEP)中文版。
尽管中国大陆在自闭症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自闭症的术语在精神病学领域早已有所记载。根据肯纳对“极端自闭症孤独”的理解和解释,自闭症的译名在中国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医学术语。它被陶国泰、杨小玲等医学前辈和名医所认可和采用,也被中国政府所采纳,见于中国政府出台的所有政策和法律文件中,并在90年代被医学和专业文献翻译工作者所使用。
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史实和个人经历进行讨论,理清“自闭症”一词的来源,以此纪念我国精神病学家采用“自闭症”一词60周年,也为今后使用统一译名,树立本土化的学术、文化和民族自信提供依据。
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的介绍,“自闭症”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utismus”,最早由瑞士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教授Eugen Bleuler于1910年提出,用来定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Bleuler创造的拉丁新词“autismus”取自希腊语“autós”(意为“自我”),用来表示病态的自恋,即患者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