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言语行为: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舞蹈(6) {自闭症孩子}

时间:2022-09-01 01:30来源: 作者: 点击:
  

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言语社区对说话人“指指点点”(点名)行为的容忍度(差异、相似、对立)有很大差异。

不同,你看到一个,我也看到两个。

不,你看到的是一个,不是一个。

“虚名是指(语言的意义是虚的,是抽象的概念),真名是无声的(事物离开说话者只有消亡而无所知)。真正的联想,在时间里。”

当下一种情境中有物、物(名)和人(听者和说者)时,说者就有了“名物”这一言语行为。当听者置身其中,自然,说话者的“指涉”也能得到反馈。但是,事物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不能触及的;参见康德);事物(物理世界中的现象),言语无法涵盖一切。说话者和听话者各只有一个或两个相位。但就是这两个阶段,听者也能呈现给说话者:不同,自然,没有。

在科学界,容忍的程度微乎其微。一般来说,科学界并不鼓励“引申的言词所指(名词性事物)”的行为,而是强调“言词所指(名词性事物)”严格对应于物理世界中引起言词所指的事物、事件或其属性。说话人自己的兴趣和主观发挥被限制在最低限度或最少。

不要小看这种“异、性、无”。如果没有区别,你怎么知道世界是多彩的?没有一样是一样的,你我有什么好说的;不,“真实”从何而来?无论是对说话者还是听者,还是对我们共生的言语社区,我们还需要多说知道异同和知道真相的价值和意义吗?!这一切都发生在说者和听者之间的循环中。

在普通人的社区,包容程度也一般。但是在一些语言文学共同体中可以发生的一些言语行为,在这里可能会受到惩罚(比如你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被创造的人物之口说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违反禁忌的话,但是这些话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惩罚)。

然而,如果你遇见我,我也会遇见你。

在语言文学界,包容的程度是最大的。说话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引申指称”行为,可以是夸张、夸张、明喻、暗喻、猜想、想象、寓言、谚语,可以部分代替整体。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