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言语行为: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舞蹈(九) <自闭症机构>

时间:2022-09-01 01:30来源: 作者: 点击:
  

不仅“听众”因为听者的行为而成为说话者“语言行为”的辨别性控制刺激,伴随听者行为的其他关联刺激(物理环境、谈话话题)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们也有一定的“听众”效应。去咖啡馆、商场、餐厅、俱乐部,人自然会多说话;去图书馆,去教堂,就会少说话。前者间接有一些受众效应,后者间接有一些“负面受众”效应。

与影响具体言语行为的“指向”、“重复”、“朗读”、“内联”等控制言语行为的辨别刺激不同,“听众”的辨别刺激控制着一大群不同的言语行为。不同的听者控制说话者言语行为的不同子类别。

斯金纳区分了“言语行为”可能性低的三种情况:没有听众;有听众,但听者不强化言语行为;有一个听众,但是听者惩罚了言语行为。在最后一种情况下,斯金纳特别把这种观众称为“消极观众”。皇帝、高官、老板、领导都是有可能成为“负面听众”的候选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在某些时候往往会成为“负面听众”的候选人。治疗师治疗病人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惩罚”病人“言语行为”的“倾听者”。

控制着最大“次类言语行为谱系”的“听者”是语言社区,其中有英语、法语、汉语等语言的“言语行为”。得到了加强。

在同一个语言社区内,行话、俚语、方言、俚语等许多言语行为都是由特殊的“听话者”控制的。一个成年人很难在身边的成年人中说出“婴儿语”,但如果给她一个孩子,她自然会脱口而出“婴儿语”。我在山东汶上老家的农村出生长大(在那里生活了19年)。在我工作的北京乃至全国的圈子里,就算我想展示几句山东汶上农村的方言词,也不一定能张口就来。即使我来了,还是有些不一样,但是一旦回到家乡,那些方言词汇就会喷涌而出。

这个在场的、作为区分“说话者”和“言语行为”的刺激的“听者”,被斯金纳区分出来,称为听众。因此,“听者”是“说话者”和“言语行为”被“听者的行为”所强化的特殊称谓;“听众”是通过“在场”来控制说话者言语行为的一个专用名称。

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是在言语社区中被听话人强化而习得的。强化言语行为的听者逐渐成为控制说话者言语行为的区别性刺激。只有当听者(可以是说话者本人)在场时,说话者才能有言语行为。如果听者不在场,言语行为就会终止或消失。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