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言语行为: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舞蹈(8) {自闭症孩子}

时间:2022-09-01 01:30来源: 作者: 点击:
  

“要下雨了”是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如果听者和说话者属于同一个言语社区,在“要下雨了”的外部刺激背景下,听者可以立刻强化说话者,“是的,要下雨了”。在这里,说话人的言语行为被听话人强化,也就是说听话人和说话人处于“有所指”的背景中。

这些对说话人“要下雨了”控制变量的补充描述,对听话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听者只有知道说话者的“要下雨了”及其来源,才能更准确地对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做出反应。

“我听李四说,‘要下雨了。’“听者,即说话者的言语行为是‘回声’。

”(我看到天空乌云密布,风在吹。应该是)要下雨了。”通过说话人的这个“言语行为”,听话人,也就是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是机智的。

“我在报纸上看到要下雨了”,听者即说话者的言语行为是语篇性的。

听者对说话者的回应有两个作用。听者不仅关注说话者“要下雨了”这样的言语行为,也关注说话者“要下雨了”这样的言语行为的控制变量。因此,说话人的“要下雨了”这一言语行为,在听话人(历史的或现在的)的影响下,可能会有以下补充和变化。

如果说者知道今天野餐是听者的强烈期待,那么说“要下雨了”就是一种言语行为,会产生令人厌恶的后果。当说话人表达这个基本言语行为“要下雨了”时,他可能会加上“我不得不说要下雨了”或“恐怕要下雨了”。

与其他行为一样,自我延伸行为本身也是操作行为的一部分,受行为前后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但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内在的“我”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态度、意图和感受,因此更容易与“心理理论”混淆。

应该说,自动言语行为是斯金纳对言语行为操作解释的一个重要发现。在前述刺激变量控制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言语行为起源(刺激变量控制言语行为及其属性)的补充描述,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说话人行为的操作性认识。

这种基于已有言语行为或依赖于某一特定言语行为的言语行为被斯金纳称为自主言语行为。自我扩展言语行为是对影响或控制基本言语行为的前后可变因素的补充描述。既可以指向引起基本言语行为的可变因素及其属性,也可以指向前一基本言语行为在听话者身上产生的令人厌恶或强化的后果,以及反映这种后果的调整或补充。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