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确诊自闭症后,家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自闭症训练方法]
自闭症儿童确诊后家长的心理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家长焦虑——集中精力干预——儿童情况好转——焦虑减轻——干预效率提高——儿童情况进一步好转——焦虑基本消失——儿童教学目标重新确定。
有些家长总希望有一种方法能彻底治愈自闭症儿童,只是一直没有找到。还有一种想法是,孩子的问题没什么,突然有一天“开窍”就好了。但是,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方法,孩子不会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突然“开窍”。
社区只有一个功能:找到有用的信息。比如哪里有学校干预机构,费用多少,哪些老师水平高等等。,可以方便家长制定长期干预计划。但有些社团交流以宣泄为主,负能量相当大,可能会对家长造成二次伤害。而且经验交流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因为自闭症儿童存在个体差异,适合这个孩子的不一定适合那个。
他们的意见没有参考价值。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被“贵人说话晚”“没事的,你大一点就好了”之类的话忽悠过。和生病不去医院,让病人自然好起来差不多。
家长也要学习一些自闭症干预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参加特殊教育课程,听课做笔记。你也应该多问问老师,他们在家做什么,怎么做。老师一般都愿意帮助积极的家长。此外,家长也要学会预测孩子下一步能力会提高到哪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干预效率;学习和引导,概括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并把这些技能运用到交流和社交中。因为老师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教学,而家长可以24小时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
孩子确诊自闭症后,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回避心理,其中父亲的回避倾向较多,母亲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在隔代教育中更为明显。越早摆脱逃避心理,对干预越有利。另外,很多父母在孩子确诊初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尤其是母亲,而父亲的焦虑程度较低。
大部分得到良好干预结果的自闭症儿童(能上小学,有一定的社交和自理能力),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是半个专家,也是非常积极的学习者。
为了让孩子的干预效果更好,家长要了解孩子在九个方面(包括认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感官知觉、感觉统合、手眼协调、自理、精细化、社会化)的能力和差距,以及需要提高的目标。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尺度,试着去觉察它。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