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幼教中心的老师们从“爱”字入手,为特殊儿童践行“爱的情感教育”。 《精神分裂》

时间:2022-11-07 07:43来源: 作者: 点击:
  

王主任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曾经表现出时不时打人、抓人等暴力行为。以前所有的老师在被这个孩子伤害后,都是采取一种宽容、忍让的态度。一个大男孩,挠着脖子,流着眼泪却没有反抗。后来老师们渐渐明白,这样的宽容其实反映了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正常化”不仅仅是周围物质环境的正常化,更重要的是要以面对普通孩子的心态去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为他们营造一个正常化的精神和人文环境,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群体生活。

北京大学学前教育中心有十多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让我们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普通班级里过着尽可能正常的生活,也就是随班就读,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叫做‘全纳教育’……“全纳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该充分接纳各种需求的学生,反对歧视。王主任说:“我们过去主张对特殊儿童给予特殊照顾,把他们送到特殊学校。但如果用全纳教育的理念来衡量这种做法,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教育领域的一种不公平现象,剥夺了特殊儿童接受正常教育的权利。”

王延华主任告诉笔者:“在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区教委的支持下,北大学前教育中心现在走在了智障儿童教育的最前沿。我们的宗旨是关爱特殊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青年教师马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父母就没碰过她一根指头。有一次,马老师被一个情绪特殊的孩子扇了两巴掌,但是她因为委屈没有离开孩子。她还是耐心地哄着、教育着他,直到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保育员李老师像妈妈一样爱着班里两个特殊的孩子。这两个孩子四五岁了,大小便还不能自理。每次他们上厕所,李老师都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们。而且这两个孩子每次见到李老师,都像妈妈一样抱她,亲她,叫她的名字。

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正常的环境,拉近他们与正常儿童的距离,一直是北大学前教育中心追求的目标。

北京大学幼教中心的老师们从“爱”字入手,为特殊儿童践行“爱的情感教育”。

为了给特殊儿童创造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北大学前教育中心联合专业治疗机构、幼儿园和家庭,努力实施早期干预方案。他们充分利用高校社区丰富的人文、科技教育资源,邀请专业治疗机构的专家教授对园内特殊儿童进行诊断、分析和评估,对每个孩子的生活背景进行详细调查,建立个人档案。中心还安排幼师进行专门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与专家和家长一起为每个孩子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也积极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帮助。有些特殊的孩子下楼不方便,其他孩子会自觉过来牵着他;有些特殊的孩子玩攀爬游戏有困难,其他孩子会马上站在旁边帮助他们。就这样,残疾儿童逐渐不再依赖老师的帮助,而是融入了同龄人的生活圈子,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语言表达能力差、害怕社会交往、不听老师指令……这样一位患有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现在已经与正常孩子一起进入小学学习,并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据北京大学幼教中心主任王燕华介绍,到目前为止,幼教中心入园的特殊需要儿童,80%以上的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是怎样一种学前教育帮助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最大程度地向正常儿童靠拢?他们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坐落于北大燕东园和蔚秀园家属区内的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以全纳教育为理念。

自2004年以来,北京大学学前教育中心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与中央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合作,制定了针对幼儿园特殊儿童的科学管理和干预方案,使北京大学学前教育中心的全纳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2004年底,北京大学幼教中心成为四个“北京市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实验基地”之一。现在,中心已经探索出一条以常态化为指导思想,以优势放大为教育理念,以随班就读为形式,以三维(专业治疗、随班就读、家庭干预)为模式的全纳教育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