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总是答非所问?6招提高对话水平。 [轻度自闭症]
当孩子听懂了别人的提问,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回答时,其实不只是家长感到困扰,孩子自己也会感到焦虑。
能力弱的孩子可以看图认牌,能力高的孩子可以听故事讲故事。不同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准确回答问题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有些自闭症孩子缺乏理解问题和连贯说话的能力,所以当你的问题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而他又听不懂的时候,或者当他理解了问题却不知道如何组织文字表达的时候,他当然不会回答你的问题,然后选择说一些他擅长的。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心胸狭窄。他们经常对周围的玩具和声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沉迷于自己的专注。
自闭症儿童大多听不懂“幽默”或“讽刺”的话,所以孩子和别人说话时很容易造成“鸡同鸭讲”的现象。
我们问的问题要符合孩子的能力,问题的内容要是孩子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某些话题。在交谈之前,父母可以问一些问题让孩子记住,然后和孩子交谈。
家长要对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当我们预料到孩子可能不理解我们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更详细地告诉他们问题的关键点。
所以,有些自闭症儿童在和别人说话时,只会看、听、说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忽略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有时候孩子在别人提问的时候,会忽略整个事件的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回答,导致答非所问。
所以,当自闭症孩子没有正确回答你的问题时,可能是因为被其他声音分散了注意力,忽略了别人说的一部分。
可见这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很多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改变孩子“答非所问”的常态,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有时候,父母提问的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父母提问时,一定要让孩子回答,让孩子知道别人不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如果孩子心情不好,不愿意回答,家长可以启发他回忆有关问题的趣事,引导他回答。如果孩子回答错了,或者句子不完整,家长可以帮他再说一遍,然后让孩子重复一遍。
如果孩子答得好,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用糖果、贴纸或拥抱奖励孩子。
问琪琪爸爸,今天下午我们坐火车去公园玩好吗?琪琪非常喜欢火车。听到父亲的问题,她马上回答:买辆托马斯火车。
因此,父母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一个接一个地教孩子新词汇。逛超市,坐公交,出门做客,玩捉人游戏参观,都是教学的好地方。
另外,孩子虽然听懂了你的问题,但在回答的瞬间却无法组织正确的话语来回答或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可能“答非所问”。
因为孩子在听别人提问或发言时,首先需要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喜欢的游戏,聚精会神地听。听完后,要用脑子思考、分析、理解提出的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关于问题的印象和知识,然后提炼出有用的素材作为问题的答案。最后,他应该组织语言以便做出回答。
所以,对于那些能力较高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可以尝试教他们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避免出现孩子不懂题,乱答的现象。
比如描述一本绘本,绘本里有四张图片,描述的是一只熊和他妈妈旅行的故事。自闭症儿童可能只会关注第一张图中的交通工具——他们最喜欢的火车,所以他们会一直专注于描述这个交通工具的特点。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在感觉反应方面表现出“高敏感度”或“低敏感度”。所以他们往往因为注重感官刺激而忽略了别人的提问。
讲得好的给予肯定,不全面不正确的家长可以补充和纠正。教孩子准确回答问题,围绕主题说话,需要家长耐心细致地启发和引导,通过长期的日常交谈可以逐渐做到。
自闭症儿童在各个阶段的语言发展往往存在一些障碍,影响其语言能力。
家长也可以问不同的问题,了解孩子是否掌握了问题的关键点,检查孩子的听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话题对话来培养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
很多自闭症儿童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差。所以我们和他说话的时候,可以尽量把“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变成陈述句或者有提示的句子。
与孩子语言发展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听”,所以一旦孩子听不清、听不懂,就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比如根据情境确定一个对话话题,围绕话题设计多个问题,引导孩子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还可以设计成连续回答多个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的记忆、总结、整理等思维能力,改善孩子的“答非所问”现象。
回答不正确是自闭症儿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常见原因如下:
在与自闭症儿童交谈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答非所问”的情况。每次问孩子问题,他似乎都在认真听,但回答总是不着边际。
有些能力低的孩子往往注意力集中在视力上。例如,当老师把铅笔放在桌子上时,他们会专注于铅笔,而不是听老师讲课。听觉刺激也会导致他们分心。自闭症儿童可能会专注于五个房间之外的声音(父母或老师听不到),停止学习。
妈妈问她午饭吃了什么。但是琪琪告诉奶奶:“今天,老师教我们跳舞。”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