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没有口语就不能交流吗? <自闭症训练>
让孩子自发地拍摄代表特定物体的图片,然后把这个图片交给家长,从而达到表达要求的目的。另外,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于不同的人,在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孩子还是可以自发地以物易物。
在上面提到的通讯工具中,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对用户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选择辅助通讯工具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帮助孩子学会用“我要”的图片和家长想构造简单句的事物图片。帮助孩子学习使用句子。拿起一张“我想要”的图片,再拿起一张他想要的东西的图片,放在句子上。取下句条,走进家长,交出句条,换取想要的物品。
边说边教:在教孩子学习手势和动作时,家长可以同时使用手势和语言,即边做动作边解释,这样可以加强孩子对某个单词意思的理解。或者当孩子使用某种手势时,我们可以模仿他的动作,帮助他说出该手势所代表的语言。
一个系统的教孩子用图片来要求像这样的东西的方法是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ECS)。这种方法只是交流的辅助和促进工具,不影响孩子正常的口语表达。反而会大大促进孩子的口语表达。
对于有造句能力的孩子,我们可以选择多张图卡,让孩子学会造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可以准备四张图片卡,分别代表“我”、“我要”、“吃”和“糖果”。孩子可以分别按下这四张图片卡,组成一个“我想吃糖果”的句子,也就是应用了单词组合成句子的原理。
众所周知,有些自闭症儿童的手部肌肉很难控制,所以在选择辅助交流工具时要考虑孩子的精细运动能力。如果孩子的手部控制能力较弱,我们无法选择手势,需要选择其他的交流方式。
提示强化:当孩子能正确使用手势时,我们一定要记得奖励他们,强化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更热衷于用这种交流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比如,当孩子能用问候的手势和别人打招呼时,母亲可以微笑着向孩子伸出大拇指,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除了以上的考虑,我们在选择通讯工具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价格、效率、耐用、美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事实上,自闭症儿童也有这样的技能,但他们使用的手势或动作往往难以理解。比如,他们会静静地看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不会试图影响成年人的注意力来达到目的。
我们为孩子选择沟通工具,是为了让孩子恰当地表达沟通内容,所以我们选择的辅助沟通工具必须能够表达孩子的沟通需求。比如图片交换交流系统,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不能表达孩子的疑问和其他需求。
例如,如果孩子有一些物体、玩具或食物的图片,他们可以开始“提出要求”。当他们想玩汽车时,他们可以指着汽车的图片或交换汽车的图片,然后他们会得到一个真正的汽车玩具。
手势和动作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如用手指指、点头、摇头等,也能表达孩子的意思,能让大多数人理解孩子表达的意思。
普通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可以举手告诉别人“我要抱抱”。当他们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时,他们会伸出手告诉别人“我想要那个!”“看那里!”“那是什么?”等等。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有可能我们对孩子的意思并不明确,所以可以用“是或不是”的反问来确定孩子的意思。
简单的手势只能表达孩子简单的需求。如果想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可以用“手语”,通过改变不同的手势和手的位置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此外,你还可以借助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的协调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和具体的事物。(手语详情请参考专业手语。)
学会以上非语言沟通方式后,你有没有得到一些启发?选择合适的辅助方式,帮助没有英语口语的孩子搭建沟通的桥梁。
选择沟通工具最重要的是恰当地表达孩子的意愿。在选择沟通工具时,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孩子能否掌握我们选择的沟通工具,极其重要。比如孩子能力差,不能很好的理解卡片,所以我们不能选择交流卡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重复:教孩子手势和动作,一定要重复,经常使用,让孩子记忆深刻。所以平时说话的时候练手势很有必要。也许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家长一定要足够耐心。
自闭症儿童可以用一张沟通卡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也可以用多张卡片组成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这些方法虽然没有说的那么直接,但是可以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提供补充的方法。
孩子的沟通需求是无时不在的,所以我们还需要考虑选择的沟通工具是否能方便孩子随时随地使用。
不断概括:孩子学会手势或动作后,不仅需要和父母一起使用,还需要和爷爷奶奶、孩子、老师等群体一起使用。所以,在教孩子学会手势或动作后,孩子和不同的人群都要应用这样的表情,让孩子在不同的人群中概括自己的表情。
在这个阶段,应该就不同的问题训练孩子,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做评论,让孩子用“我看到了”、“我听到了”、“这是”这样的图片来造句。
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能正确地从几张卡片中拿出正确的卡片,走到家长面前,把卡片交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卡片的数量要逐渐增加,不能在孩子刚能认出两张卡片的情况下,一次给几张卡片。
对于普通人来说,口语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交流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口语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来说,难道不需要与人交流吗?孩子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我们就只能让他们哭?
做法:在教孩子手势动作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情境教学。比如,如果冉冉很喜欢吃饼干,我们可以以她的需求为前提,刺激孩子做出“我想吃饼干”的动作,让她学会表达自己的“吃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可以用之前准备好的强化来帮助孩子识别卡片。比如把孩子喜欢的一个物品和你特别不喜欢的一个物品的卡片放在一起,增加孩子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
实际上,说话只是我们众多交流形式中的一种。所以,不会说话不代表不能交流。对于一些发育障碍或说话能力尚未发育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沟通方式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问题。
教会用图片来交换他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当孩子看到喜欢的物品时,他(她)会拿起一张有喜欢物品的图片,递给家长,以换取喜欢的物品。
比如,拿出一张“糖果”的图片,可以表示“我想吃糖果”。这种单幅图卡表示全部意思,比较适合没有造句能力或造句能力差的孩子。
沟通困难往往导致孩子表达不明,这也是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孩子能够自如地运用图片造句时,就可以开始这个阶段的学习了。家长可以适当延迟提示。开始提问后,可以提示孩子立即回答。当孩子能马上回答时,可以延长提示时间,观察孩子的反应。当孩子能自己回答问题时,就可以不提示了。
众所周知,自闭症儿童具有视觉优势,而图片交换交流系统利用图片或实物来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势。
但是,因为手语有一定的表达基础,普通人不一定能理解孩子的意思。
家长需要考虑孩子是否能理解手势、表情、姿势等所传达的信息。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能力。如果孩子认知能力较低,可以选择需要经常使用的简单明了的手势。比如打招呼,吃饭,上厕所,出去玩等等。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很强,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些手语表达。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