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自闭症儿童的「主动」语言? <自闭症训练方法>
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逐步训练孩子的答题能力,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答题能力”和“被动交流能力”。
在训练中,孩子可以通过“听”接受大量的语言刺激,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听”,可以训练孩子的听力。通过读儿歌、讲故事、玩童谣、漫画等方式。,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模仿和习得有声语言的环境,丰富他们的语言信息。
语言对于帮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非常重要,所以家长需要努力培养孩子的“主动语言”。
这样,孩子需求的满足就会被当作提高语言学习的动力,激发说话的欲望。家长给出指令,孩子做相应的动作。因为他们完成了任务,孩子们得到了奖励。这是最简单的行为链。
这种“问答式”交流是一种“被动交流”。发展儿童的被动交流能力,可以促进其主动交流能力的发展。
当然,自闭症儿童在使用语言和满足需求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建立了这种联系,他们才会有主动模仿和说话的欲望。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多次重复训练,节省人力。可以在孩子没有任务的时候播放这些音频视频,让孩子习惯这些声音的刺激。家长可以随时引导孩子关注音视频的内容,并及时进行讲解和教导。
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中,家长用语言描述孩子做的事、需要的事、看到的事、想到的事,并让孩子复述,从而培养孩子结合语音和真实场景的能力,帮助孩子丰富句子。
经过反复刺激,孩子可以把言语和实物或动作结合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能理解和表达类似的语言,主动性就会增强。
所以,训练孩子的主动语言,首先要训练孩子被动提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回答别人问题的能力。
语言交流是自闭症儿童的三大障碍之一。
要建立这种联系,必须了解孩子的一切,取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接受父母。让他们相信,只要在语言上提出自己的要求,得到父母的认同,他们的要求就会得到满足。这样,只要他们有需求,就会主动用语言提出自己的要求。
根据刺激操作理论,父母可以利用刺激操作的天然机会,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说话动机的模式:用语言传达“所需信息”——他人的“信息反馈”——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自闭症儿童对其他人的问题和故事很少或没有反应。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如何正确恰当地提取语言信息,缺乏说话技巧。
对父母指令或互动信息的“提取”和“重新呈现”,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语言反应的主动性。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语言素材,建立语言资料库,打好表达基础。
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设计孩子连续回答多个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的记忆、总结、整理等思维能力,改善“答非所问”、“答非所问”的现象。
家长要根据孩子目前口语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和最需要掌握的对话内容和技巧,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性语言一般包括向他人表达自己、要求他人行为、要求他人关注、要求具体信息、要求消解不快等。
“提问”的种类和形式很多,比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学习等。比如谁,在哪里,什么时候,做什么。
语言行为教育模式强调自闭症儿童的表达性语言训练必须从表达性要求开始,因为表达性语言可以直接满足儿童的需求。通过提高孩子说话的动机,可以增强孩子主动说话的欲望。
通过指出、拿取、给予等形式,让孩子理解、认识、分辨物体及其属性,发展孩子将语音与物体或动作相结合的能力,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的词汇。
家长要教孩子发音、单字、短句、日常用语、正确使用代词、回答问题、读单词等。从零开始,并要求他们的孩子逐渐参与。并且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绘本讲解、模仿漫画情节等。
家长可以根据情况确定一个对话话题,围绕话题设计多个问题,引导孩子回答“问题”。
因此,在训练之前,需要了解孩子平时最喜欢什么样的玩具、食物或活动,使用一些与他们生理需求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这是他们最能接受、最常接触的,也是他们很难理解的。自闭症儿童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容易理解和使用这类语言,所以要把这类语言作为训练内容。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