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何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不再那么自我? <自闭症训练方法>
4.这个圈子里很多人都是老好人和坏人。很多时候,他们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忍着。但是当你忍了,抑郁了,你自己的潜意识就不愿意忍了,因为你发现对方太过分了,你做的一切他都觉得理所当然。
6.这件事真正的解决方向是什么?想看对错,就要往这个方向想。这件事的标签是什么?标签是自闭。它的问题症结在哪里?是孩子的自我孤立。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什么?是让孩子不再自我封闭,是孩子愿意与人交往。
1.沟通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你想让孩子接受你现在不能吃冰淇淋,有一种更友好的沟通方式。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这样学习,你首先要用这种方式和你的孩子沟通。第一,你要能理解孩子的想法,用他能接受的方式让他觉得你爱他,但是现在不允许吃冰淇淋。
3.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是打开孩子内心最关键的钥匙。当我们能听到并理解孩子的声音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因为外表就给孩子贴上标签或认定他是什么样的人。
2.我一直希望每个人都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什么?你首先要能做好自己。
所有的前提是,我们要照顾好自己,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愿意去理解孩子,理解另一半,理解身边的人,做孩子的榜样,做配得上他的人。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自己的原因。我们需要的是站在他的立场感受他的经历和想法,然后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处理。所以我强烈推荐户田直树的《我要飞上天》这本书。
比如你不觉得我刚才说“饭怎么还没好”,语气有点不好吗?但是你没有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就是这种你没有意识到的所谓恶意,很多时候是情绪的积累,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和伤害。
希望每个人都能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自己,有一个稳定的状态,愿意给孩子更多的善良和爱,从而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爱别人,爱这个世界。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难处,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其他的情绪发泄在家人或者孩子身上。
所以,把这件事应用到孩子身上是一贯的。想让孩子理解别人,就得让他有一个稳定的状态和稳定的情绪,被充分理解。然后,你可以让他跳出自己的视角,多想想别人的感受。
很多家长都问过我,为什么孩子不经同意就直接拿别人的东西?为什么我已经生气了,他还在笑?没有情绪吗?为什么孩子这么自我,老是说自己的话题?周围的人给他打电话,问他问题,他不听,好像听不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孩子为什么是自己,他如何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问题。其实这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情商”,“自我意识”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理心,如何关心被觉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发展更丰富的情感,适应更大的外部世界?
不要在孩子身上重复你最不想面对的方式。那么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够适应集体生活,他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答案是什么呢?那是我们首先要成为的人。
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为什么孩子只凭自己的感觉看问题。因为父母平时就是这样沟通的,父母平时也是这样相处的。孩子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他不愿意关心别人的感受,不知道别人的感受。
当你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被外界干扰,那么你就能给孩子稳定的爱,意识到他的想法,教会他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和面对,孩子的自我自然会慢慢成长。
3.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首先他要有一个稳定的状态,稳定的情绪。首先,父母要有稳定的状态,稳定的情绪。首先,要能处理好自己和另一半的关系,不是不能吵架,而是吵架之后,你能以一种善意的方式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试着多和另一半聊聊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童年,他们自己的问题。坐下来好好聊聊,去理解对方为什么有时候,比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让他无法接受的事?去和他聊聊,回顾一下自己的童年,想想出身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这些状态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去寻找。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有时候会打人,而且总是会动手。
这个自我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自己知道,我之前作为父母真的做得不够,但是现在我在努力做一个更好的母亲。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做得不那么好,但有时候我的孩子会崩溃,我也会崩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会陷入自我怀疑,还是会被网上的信息折磨,让我很不稳定。但我能意识到,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努力做好自己。
2.想要孩子真正成长,我们首先需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只有当孩子有了非常充分的安全感,有了非常好的状态之后,他才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向别人表达他的充分感受。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没有得到过满足,没有得到过理解,怎么可能有足够好的状态,怎么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照顾别人的感受。
真的能跳出我的观点,我希望的是什么?我真的可以考虑一下吗?为什么,我的孩子,我不给他一颗糖,他就情绪这么大,崩溃?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件事,我妈就这么难过,这么崩溃,歇斯底里?你可以理解我刚才跟她说话的方式太生硬了,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累了。我没有注意到我要为我的所作所为负责,虽然是无意的,但是造成了伤害。怎样才能照顾好自己的状态,更好的和她沟通,怎样才能相对更理解对方,而不是以这样一种伤人又耗精力的方式相处?
你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的孩子?这个问题是我们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对自身问题的真实反映和认识。
你能识别这个事实,就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和误解而陷入极端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状态来面对这一切。
5.建议先兼顾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同时相对理解他人,为自己发声。多给孩子一些精力,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完美形象透支自己。
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共情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有一颗相对强大的心,让他们能以相对稳定的状态面对他人,然后才是前面提到的共情。
有些人就像鞭炮一样。那些滥用暴力的人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一直处于那种爆发力极强又极度敏感的状态,然后就没有了自我,内心软弱无力。一旦他无法沟通,一旦他觉得委屈,一旦他觉得别人误解了他,不认可他,他就会用所谓的暴力让对方臣服于他。就算他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强大,也只能靠暴力让自己觉得有点强大。
简单的文字摘录如下。详情请听音频。
我们有一个很深的误解,就是有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比如“我不是故意的”,非故意的事情造成的伤害不应该由自己承担。
1.一个人的情绪是需要后天激活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对别人的想法有很好的感觉,父母必须是同一类人。
如果你在生活中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先为自己发声,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连自己的感受都不尊重,又怎么能尊重别人的感受呢?
5.如何理解别人的想法,自己的处境,自己目前处境的前因后果,靠的就是换位思考。
至于合适不合适,等他有了这样的基础环境之后,他会慢慢学会更好更准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完成转变。
我们要做的事情的大方向是什么?是孩子能够与我们和他人建立联系的愿望和信心,从而能够愿意与他人交流和表达自己。
什么是共情?也就是说,我可以站在你的立场思考;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我能理解你基于现在的情况为什么这么崩溃,哪怕是一件小事(其实肯定和他之前的创伤或者之前的生活有关系)。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