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轻度到正常的女儿,主母眼中家庭干预的误区与药方 《自闭症治疗》

时间:2022-11-10 00:00来源: 作者: 点击:
  

有些家长,真的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看到孩子死板的拨弄就怒不可遏,恨不得自己能不被打。但是,有些家长可以停下来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痴迷于这种死板单一的游戏,走进他们的世界,一起欣赏他们的大作,热情地邀请孩子来看看他们新的玩法。

既然孩子无法走进我们的世界,那我就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带他们出去。

很多家长都希望团班里一个优秀的孩子能带动其他孩子进步,有时甚至不喜欢能力弱、情绪化行为的孩子。众所周知,小组课的目标并不是完全呈现一个完美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和处理课堂上的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的缺失。

还可以教孩子很多社交,“太痒了,不要,别闹了!”当孩子拒绝时,你要给他们正确的回应,比如停止挠痒痒。

在游戏活动中,有一个套路是通过切入孩子的兴趣点来设计你的活动。根据孩子的反应程度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进退如簧。

我们经常发现与孩子的互动很困难,因为孩子经常充耳不闻,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有反应也很难继续。

所以,我们可以用结构化教学的方式,给孩子讲幼儿园一天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有序的概念,获得对环境的控制感,这样他们才能坐好上课。

自闭症儿童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希望变化少。但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这种特征会影响他们进入集体环境。

到现在为止,我的干预经验已经更新了,希望能帮到大家。因为我知道,我富有同情心。希望大家都能克服困难,找到自己的安心之路。

成年人发起互动时,往往没有普通孩子那么高的频率和执着的精神。在回应孩子的时候,很容易协调和妥协孩子。两个2岁的普通孩子可能已经愉快地互相追逐模仿了几个小时,但大人有时会忽略这些基础阶段,急于教他们如何用语言交流和问候,这导致了社会教学的飞跃。

除了少数能力优秀的孩子,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我们重视游戏,重视快乐,重视社交,重视亲子关系,都是为了给孩子建立稳定的主动交往动机。

在社会学习中,普通孩子可以自发地从一次次的失败中思考、改进、学习新的策略,而自闭症孩子不行,需要家长抓住机会,一次次帮助他们塑造、强化。

除了专业的行为管理技巧,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层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9年8月,它被邹小兵评估为不符合诊断标准。

作为家长和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你能做到爱的三大原则——尊重、理解、包容,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对于主动性的培养,可以参考我们上一篇文章。

因为对秩序的追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固定的行为方式,需要固定的环境。然而,当他们到达幼儿园和小学等社会环境时,他们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和安全感。他们会因为这种紊乱而焦虑。

父母常犯的错误是,经常用折磨模式和孩子相处。我们常常担心孩子会经常明知故问,却从来不认为我们成年人清楚的知道孩子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每天明知故问“你以后去哪里?”“你要去哪里?”“你怎么不跟人说话?”“你今天怎么了?”

孩子对人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在家里与父母互动的经历,他们把这种经历推广到了家外的环境。这里要排除触觉敏感的孩子,因为触觉敏感会影响他们的交流。

如果孩子有这种表现,家长不要急着先纠正孩子的问题,要看幼儿园的环境。孩子有了安全感,才会愿意和别人一起玩,才会在社交生活中感到快乐。

自闭症儿童不遵守集体规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不懂集体规则;第二,我理解,但是我的控制力弱,所以遵守规则的表现也会弱。

嗯,七个月前,是个心情很差的孩子。她感官上的任何不适,比如困、累、渴、热、尿、洗澡时身上有毛、不能脱衣服……都会让她成为一个地雷,随时爆炸。哭哭啼啼是家常便饭。

最后,特别感谢丽莎老师军。虽然MM只是你教了几十年的一个普通案例,但是对于我们家来说,你的专业和爱心扭转了一个孩子的命运。感恩相遇,感恩才有机会共同成长。

另外,如果幼儿园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就不会和孩子发生交往,就会表现出焦虑和紧张。他们甚至会躲在角落里自我保护,远离孩子甚至老师。

但是今天的MM,如果有一天她哭了,我们会怀疑她是不是心情不好。处理她的感情问题也成了我最拿手的事。

儿童融入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成年人很难在固有的社会模式中与儿童进行社交,即使是不熟悉的儿童,其社交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只是身体上的互动、跟随和模仿。

但也有家长认为,如果孩子的随访率低于70%,就没必要追求无效和融入。在这里,我也谈谈我对融合的理解。

如果小组班里都是能力强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就没有机会督促和提醒一个能力弱的孩子参加班级;如果每个孩子在小组班里情绪都很稳定,你的孩子就学不会如何处理别人对我的不良行为...这些社交障碍要在团体课中暴露出来,孩子经过专业的帮助后会得到提升。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孩子快乐地与你互动。

有时候认知可以说服孩子,但是当孩子比较抗拒的时候,只有当你和孩子的感情足够强烈的时候,孩子才能接受有些事情不遵循他们的逻辑。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交互概念——先跟随再引导。

幼儿园、社区、机构、朋友家都是孩子融入的地方。无论是功能上的还是情感上的社交,最好的强化就是社交成功的良好体验。当孩子们和他们的朋友一起玩耍时,他们感受到的每一点快乐都在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积累经验和信心。

这是我们父母力所不及的,但我们的优势是有几倍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去观察和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世界是变化的,是不可控的。

当孩子每次都在期待你的瘙痒刺激时,你可以突然中断你的动作。孩子会看向导,因为他期望游戏继续。这时候我们继续游戏,从而把眼睛训练和游戏的快乐联系起来。

所以,当孩子开始和同龄人玩的时候,最好对象不是NT或者能力稍弱的NT,以保持他们的社交动机。机构的团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孩子上一体化幼儿园的必经之路。因为是同一个血统的孩子,大家能力一样,交往的步调也趋于一致,社会压力更小。

当你成功了,你会发现,孩子不是不愿意交流,只是不知道怎么用。甚至他们的哭闹和有问题的行为都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独特方式。

既然互动就是互动,那就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了。前期你需要努力让孩子面对你,后期你的孩子会成为互动的主要负责人。

秩序和习惯的形成是调节自闭症儿童行为的两大难点。对于功能较高的孩子,结构化教学的比例相对较低。我们可以像绘本一样画出灵活的时间表,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孩子行为不当时,你忍不住打骂他们,这是他们犯错的表现。当孩子讨厌你的时候,你所谓的教导不过是孩子充耳不闻的唠叨和碎念。

当干预到了后半段,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不再是干预,而是积极的、温柔的、爱的教育,一种说话的艺术。教育本身就是在塑造一个孩子的灵魂。

孩子在干预中不断进步后,要进入幼儿园那样的集体环境。

直到现在,我还在家里享受着和孩子在床上的快乐亲子时光。

让孩子快乐,绝不是一味地满足他们,不得罪他们,甚至不贿赂他们,而是巧妙地让他们愿意与人交往,享受交往的过程。

而且,不管我们大人能教给孩子多少,以后还是要介绍孩子同龄社交。这是他们未来的学习伙伴和生活伴侣。

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孩子同龄社交的前提。自闭症儿童在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行为不当、交往不当、不合群、不会和孩子玩、对孩子不感兴趣等。

最后,我想和你谈谈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干预不仅是家长和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彼此快乐的过程。

孩子只有理解了环境,才会在集体环境中跟随。当然,即使孩子形成了秩序感,也可能会失控。这时候就需要不断的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形成习惯。

一些家长将融入视为干预的最终目标。自闭症孩子为了和同龄人相处,到处寻找支持融合、有影子老师的幼儿园,希望孩子能潜伏下来。

当然,教师也要尽量选择能力相当的同伴,融入教学目标的重点(如主动注意人、同伴注意、主动模仿、参考非语言、共同注意、分享等核心社交技能),进而推进到更高层次的心智解读、想象游戏、聊天会话等。同时,不断促进同伴互动的机会。通过同伴的互动和刺激,这些社交技能可以得到提高,而不是像抓小鸡,扔手帕和木头脑袋这样的常规游戏。

亲子关系在主流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实我觉得在特殊教育中同样重要,也是干预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和我相处的所有鸡飞狗跳,都是她宝贵的学习机会。如果我做的不好,都是在积累她错误的学习经验。在机构上几个小时的课,根本抵挡不住和我在一起的零碎时间。

无论什么时候,引导员都需要灵活巧妙的介入,引导孩子走向自己的主线。成功的引导能让你和孩子都感到舒适,并愉快地享受和互动。

我也认为享受社会幸福是孩子脱离自己世界的标志。所以,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让孩子每天都开心是我的重中之重。

以我们经常玩的感官游戏挠痒痒为例。对于幼儿,我们可以教身体部位,比如“我要挠你的小手!”我要你的小脚!“当孩子痒得受不了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揉孩子不敏感的额头和手指来给孩子降温。

所以,当孩子在幼儿园里跑来跑去,行为不规范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评估孩子是否理解环境的要求。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你应该做什么,每一步,在现在的环境下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说你不应该乱跑,不应该推孩子,不应该抢玩具。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脑力活动,比如故意让孩子太痒。孩子跑开后,真诚地对孩子说:“我保护不了你。”孩子被忽悠后,还胳肢说:“我只是戳了你一下。”这个时候,为了维持互动,你需要降低自己的强度,这样孩子才不会逃跑或者反感。重点是让孩子觉得被骗了,被骗了,开玩笑了。

当孩子活跃的时候,你需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反应来强化它。当孩子处于被动时,你需要主动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维持互动。有倾向性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良性互动。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下,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只有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下,他们才会愿意模仿你,学习你的行为。

但你不想社交回合破裂,可以用你的小滑头逗他玩,比如“哦,那就摸你/戳你/割你”,还是对准孩子痒的部位,让孩子体验不同动作带来的感受,也顺便认识动作的词汇。

孩子一进幼儿园,就和别人交往,因为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他们在家里和父母有不愉快的经历,或者在上幼儿园之前和其他孩子有不愉快的经历,他们很可能会排斥孩子,远离孩子。

一个专业的老师要进入孩子的世界,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突破点,用技巧去把握孩子的兴趣和动机,把孩子无意义的行为和对事物的执念变成有意义的社会行为和活动。

自闭症儿童有社交障碍,他们常常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们处处充满敌意,处处刁难。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