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停发工资,退租,人去楼空。行业什么时候能熬过寒冬? 《抽动症》
困境之下,每一个特殊教育行业的从业者都面临着危机。无论是大型机构还是中小型机构,抱团取暖,互助合作,共同对抗困境,是当下最好的选择。积极求变互助是康复中心生存的唯一出路。
但是对于不成熟的特殊教育行业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重重危机。中低收入的私立康复中心是重灾区,没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几个月没有收入,教师很难稳定。即使过了这个冬天,也很难控制有多少老师能留在工作岗位上。据知,在疫情下,几乎所有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员流失。
好在冬天好像快结束了,春天虽然来晚了,但终究会到来。
最近北京某知名老机构也爆料,800平米的空间已经腾退,只剩下最外面的两个房间。不可持续的局面可见一斑。据该机构老师介绍,该机构只有少数老师冒险在北京开展居家教学,大部分老师已经被送回家,停发工资。
各地线下康复机构关停3个月。在几乎零收入的情况下,中心的租金成本、人力成本、日常运维都是每个机构负责人的沉重负担。“本来我一直以为我们是做现代服务业的。疫情让我明白,这个行业其实是标准的重资产行业,最重的资产就是工资和房租。”
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是有可能一起度过难关。
那些通识教育领域的培训机构还有向在线教育转型自救的方法。而对于以实体中心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康复机构来说,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转投在线教育的成本几乎是无法承受的,转投在线教育的效果也难以保。
4月30日晚,是结束,也是开始。
“两个月不发工资,2月30%工资,不生不上课,不然我就转行做微信生意!”这是一位在康复中心从事康复教育6年的特殊教育老师在朋友圈里发的一句话。
无奈之下,很多机构只能尝试冒险做“家庭指导”,进行生产自救。上门服务对机构来说有风险,不利于教师的稳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影响。“就像是饮鸩止渴。虽然你知道上门服务会失去老师和学生,但迫于压力你不得不这样做。生不如死。”北京某机构负责人如此表示。
“在我这个小二线城市,场地租金一个月5万多,加上十几个老师工资一个月9万。二三月份还没开学,就有家长一直要求退费。我账户里的钱真的撑不了多久。”这是我今年4月初和某机构负责人聊天时留下的一段话。如今,不到一个月,他拿出全部积蓄36万,借了55万,退还了学生的费用,准备在给老师们结清工资后,关闭经营了三年多的康复中心。
停课,停发工资,裁员,退租。更多的康复中心无奈以这种方式“自救”,希望把种子留到春天来临。
“人民总校老师教孩子可以上网络课。怎么才能上网络课?家长只能远程指导,是否有效取决于家长的操作水平。这时候就体现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弊端。”一位刚工作一年的特殊教育老师说。对于“是否考虑转行线上教学实现企业自救”,另一位机构负责人表示:在没有营收的情况下,要加大线上课程开发的投入,对于中小型机构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
疫情对特殊教育行业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的预期。
知名机构抵挡不住疫情的重压,中小型康复机构更是难以为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机构,大多是由有需求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创办的。没有充足的资金,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倒闭,很多都在寒冬中悄然消失。
然而,投诉反映了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项线上调查显示,2020年至少有45.6%的线下教育公司会裁员。与编制内教师不同,在私立康复中心工作的教师“失业”风险更高。
停课、停薪、退租、关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逐渐扩大。即使在复工浪潮的推动下,对于以实体中心为主要经营模式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来说,危机仍在持续。
对于相对成熟的早教和K12行业来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有危险的。危险的是,很多教育培训公司将面临倒闭,网上调查显示,至少30%的机构将在疫情冲击下重新洗牌。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定规模、现金储备充足的企业会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