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就像杂草一样。如果拉出一波又一波,他们该怎么办? <自闭症康复中心>

时间:2022-11-07 07:44来源: 作者: 点击:
  

最后,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尤其是自发的自我强化行为,我们有时找不到可以利用的替代行为。

比如路径总是拉自己的头发,它的作用是自我强化,所以我们在设置替代行为的时候,要考虑有相同的强化结果。如果说吕霄揪头发是为了缓解焦虑,那么我们可以教他一些缓解焦虑的放松策略;但如果不是因为焦虑,而是因为揪头发的刺激感,那就更难找到替代品了。

所以,无论是哪种替代行为,都要确保这种行为能被孩子掌握,并且容易使用。

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当孩子行为不当时,能及时找出真正的原因,调整心态以适当的方式理性耐心的处理。

卢晓上幼儿园时,经常无缘无故地推推搡搡。当孩子们设法搭起积木时,他会跑过去把它们推倒。这样做,小路经常会被同伴追赶,被老师惩罚,但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不恰当行为会出现在乖巧内向的小路身上。

例如,当面临困难时,吕霄会不自觉地揪自己的头发。经过功能分析,发现这一行为是吕霄为了缓解焦虑而做出的自我强化。

其实自闭症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逃避任务,打了老师,可以马上离开任务,但是孩子要求“休息”的时候,老师就要求孩子再做两个任务才能休息。那么“要求休息”的效率就比“打老师”的效率低,所以很可能代替不了问题行为。

要时刻看到孩子的进步,给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及时调整训练目标。不要过分苛求和急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找个东西把小路的手占住,让他拔不到自己的头发。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替代问题行为,它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行为。

2.大多数情况下,另类行为会得到孩子需要的反应,也就是自然强化。

替代行为必须比问题行为得到更频繁、更持久的回应和自然强化。这需要注意两点:

替代可以通过给孩子更合适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相反,如果没有替代行为,即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因其他因素而减少,也很有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满足孩子行为的基本需求而重新出现或者被另一种问题行为所替代。

另外,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而我们又无法准确找出其行为功能时,可以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记录,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教孩子用手语来要求注意,但是他的手语不容易被别人理解,那么这个替代技能就是不可靠的,因为在自然环境中是无法理解的,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强化。

我们选择的替代行为被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用直观教学等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合理使用替代行为,从而替代已有的问题行为。

今天我们就来教大家解决孩子问题行为的唯一方法——“另类行为”。

另外,孩子的另类行为一定比问题行为更容易实现。如果孩子觉得“打老师”比用通讯设备更容易,那么“打老师”就会盛行。为什么他们要花精力去搜索词汇,煞费苦心地把它们拼在一起,然后说出来?直接打人不是更容易拿到吗?

我们可以通过惩罚等方式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但是,在我们缓解或消除了小路揪头发的行为后,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问题行为,比如小路撞到自己的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解决孩子的自我强化需求,没有提供一种可以让路径缓解焦虑的替代行为。

经过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老师发现卢晓这样做是为了引起朋友的注意。后来,通过交谈,他了解到卢晓喜欢和孩子们玩,但他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来吸引同龄人的注意。

同时,知道这种行为的后果也很重要。比如问题行为发生后,马上就会有事情发生。一般来说,这些后果就是这些问题行为不断发生的原因。

因此,当我们选择替代行为时,替代行为可以比问题行为更快地获得帮助,无论是逃避情境,获得关注,还是自我强化。

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想表达的想法或情绪。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可以问自己:“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步就是找出一个问题行为的作用!功能!功能!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当孩子尝试适当的行为时,当适当的行为成功出现时,或者当问题行为不再出现时,也就是说,我们期望的行为出现了。这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强化(奖励)系统,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合理使用新技能。

比如他会随便捡起地上的什么东西,不管能不能吃,都往嘴里塞。如果他阻止了,他会大哭大闹。分析他的行为后发现,明明其实是在嘴里寻求感官刺激。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我们会用很多方法来消除或减少孩子的这种行为,但只有替代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行为发生长期有效的改变。

找到行为的功能后,老师和吕霄与同学们讨论。当吕霄想和大家一起玩的时候,他需要上去握住小伙伴的手,而不是推搡破坏原有的行为。

当我们知道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功能后,我们就可以寻找另一种可以提供同样功能且更合理的替代行为。例如,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提供了感官刺激,那么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用另一种能提供类似刺激但更合适的行为来代替。

所以为了防止明明情绪崩溃,妈妈会给他带一个腰包,里面装很多零食。他想吃的时候可以把零食带着吃,不会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吃。

其实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问题行为就像院子里的杂草。如果一个被拔掉,另一个会长出来,而且永远也拔不出来”。

另外,教授与问题行为无关的沟通技巧,根本不能减少问题行为。比如孩子打人是为了逃避困难,但是我们教他们用请求关注。这种与功能不匹配的替代技能完全没有效果,也无法减少目标问题行为。

眼看着孩子的问题行为在好转,但是一不注意,另一个问题行为又在滋生,似乎孩子的问题行为层出不穷。

所谓强化,是指孩子极其渴望得到的东西。可以是孩子爱吃的零食,玩具,加上社会的好评。

换句话说,当孩子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改变一种恰当的行为来满足孩子同样的需求。

运用替代行为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第一步是仔细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找出行为的前因,这在行为学上称为“前行为环境”。

替代行为是指用合适的行为来替代我们认为不合适的行为,两种行为的作用相同,后果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