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干预中,90%的父母都会犯这些错误。 《自闭症儿童》

时间:2023-01-30 20:47来源: 作者: 点击:
  

自闭症或发育迟缓的孩子,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很多看似简单的任务,他们很难完成。

因此,除了康复课程中穿插大量的泛化训练外,自然情境教学、游戏课甚至家居生活都要广泛泛化。

所谓行为在后,即明确指出强化只能在行为完成后才能获得,而不是被看见或被猜测。

概括是指从具体、个别到一般的扩展。比如一个孩子能在家长老师面前做的事,也能在别人面前做。

专业上把父母的上述指令称为——空指令。

其实这是援助不及时造成的。刚开始的时候,父母给的指示并没有让孩子必须去执行。后来孩子会发现,自己的指令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所以他会选择不做。

为什么孩子在机构里跟着老师能做的任务,在家里跟着家长就忘了要做什么?因为缺乏概括性。

导致孩子反复受挫、困惑甚至愤怒,出现“不配合训练就哭”的情况。

如果呈现强化是为了诱导孩子进行训练,就要加上强化的视觉刺激,使孩子出现目标行为。

这种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父母给孩子下达指令后,不回应或者不听,于是父母反复下达指令,语气越来越严厉,声调越来越高,甚至谴责孩子,但孩子对父母下达的指令依然无动于衷。

医生讲座、专家微课、家长直播……几乎所有的康复机构都在不厌其烦地用不同的方式向家长重申家庭干预的重要性。

这个过程会让孩子认为哭是提出要求的正确方式,是父母问题行为的强化。

空洞的指令不仅使父母的指令无用,还会使孩子对指令、语言和社会信号不敏感。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要求做这做那,久而久之就会抗拒指令,让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总而言之,家长一开始就介入,孩子的情况马上就变好是不现实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孩子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急于求成。他们必须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具体情况,戒骄戒躁,一步一步跟着孩子进步。

当我们训练我们的孩子时,我们肯定需要增援。强化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予孩子的奖励,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进而知道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表现得更得体。

仅仅依靠机构和家庭的训练,泛化是有局限性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学到的技能。

孩子接触老师,老师通常会严格要求他完成指令。当孩子发现自己以前对父母的“招数”不太好用时,就会乖乖地听从老师的指示。

③可以增加以后这种行为的发生。

家长要注意的是,干预的重点是孩子的正确行为,而孩子的哭闹等有问题的行为,在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要过多关注。或者可以引导,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表达。

但是很多家长把强化误认为吸引子,想通过强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很容易导致辨别错误,导致儿童过度依赖强化,不利于后期撤回援助。

大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有问题的行为,都会更加关注孩子。有时候比如孩子要求,家长不同意,孩子就会哭。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哭,经常改口答应孩子的要求。

而家长很容易陷入“一听就学,一学就学”的怪圈——在听课、看直播的过程中,似乎已经掌握了专业康复老师的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却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在暴露问题。

如果你和孩子都面临这个问题,那么作为家长,你应该根据孩子能力的具体情况,立即调整项目的难度,及时给予孩子协助,帮助他完成任务。

有些父母喜欢鼓励别人。他们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很多给的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依然坚持反复指示,期待孩子完成。

面对这种孩子不听指令的情况,家长要记得一定要让孩子做完指令后再给。当孩子不想做或不会做时,要及时给予孩子协助,完成后给予奖励和强化。

所以父母给孩子的指示,一定是TA做的。如果孩子未能执行第一个指令,第二个指令发出后反应时间已过,孩子仍无反应或做错了事,家长应及时给予帮助,确保孩子的反应与指令一致。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内容

中国自闭症网
中国自闭症网
致力于打造中国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
二维码